在多门类的水处理技术中,多介质过滤器凭借其高效、稳定和经济的特点,成为了预处理系统中最核心、最常见的设备之一,常被誉为后续精密膜处理的“守护神”。本文将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度解析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核心原理是深层过滤。它并非简单的表面筛分,而是利用经过科学配比的、具有不同密度和粒径的过滤介质(如无烟煤、石英砂、磁铁矿等),在滤床上形成自上而下、孔隙由大到小的理想过滤层级。
原水从上而下通过滤床时,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泥沙等杂质,首先被孔隙较大的上层滤料(如无烟煤)拦截,随后更细小的颗粒被中层和下层的细滤料(如石英砂、磁铁矿)吸附和截留。这种分级截留的方式使得污物能够渗透并分布在整个滤层深度中,从而极大地延长了过滤周期,提高了整个滤层的纳污能力,出水水质也更优。
一个典型的多介质过滤器并非一个简单的罐体,而是一个由多个精密部件组成的系统:
罐体:通常采用碳钢(内衬防腐)、不锈钢或玻璃钢制成,用于承压和容纳所有部件。
滤料:核心部分,常见配置为上层无烟煤(密度小,颗粒粗)、中层石英砂(密度中,颗粒中)、下层磁铁矿(密度大,颗粒细),最底部为大颗粒的承托层(卵石),其作用是防止滤料流失和均匀布水。
布水系统:包括上布水器(使进水均匀分布)和下布水器(如滤帽、穹形板,用于均匀收集产水和分配反洗水)。布水均匀性是保证过滤和反洗效果的关键。
管路和阀门系统:控制设备的运行、反洗、正洗等不同状态。自动化设备通常采用气动/电动多路阀或由PLC控制的阀组。
附件:包括压力表(监控滤层压差,判断是否需反洗)、窥视镜(观察反洗水状况)、取样口等。
设计与选型需关注以下关键参数:
参数类别 | 典型值/范围 | 意义 |
---|---|---|
设计流速 | 8 - 12 m/h | 影响出水水质和设备出力 |
工作压力 | 0.2 - 0.6 MPa | 正常运行压力范围 |
运行压差 | 0.1 - 0.2 MPa (终端) | 达到此值需进行反冲洗 |
反洗方式 | 气水联合反洗 (推荐) | 比单一水洗效率更高,耗水更少 |
反洗周期 | 12 - 48 小时 | 取决于进水浊度 |
选型依据:主要根据处理水量(吨/小时)、原水水质(浊度、SS)、出水要求(如SDI值) 来确定罐体尺寸、滤料级配和阀门配置。
应用场景:广泛应用于:
反渗透(RO)、超滤(UF)系统的预处理:保护膜元件免受污染和堵塞,是其最主要的应用。
工业循环水处理:去除水中悬浮物,提高浓缩倍数。
城市自来水、污水处理深度处理:进一步降低浊度。
工艺用水预处理:如作为软化、除盐系统的前置单元。
自动化选择:对于大型或重要的水站,全自动多介质过滤器是优选。它通过压差或时间设定自动启动反洗程序,无需人工干预,能确保水质长期稳定,并降低人工操作强度和维护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