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在保证多介质过滤器出水水质(低浊度、低SDI值)的前提下,实现最长的过滤周期和最低的运行能耗(反洗耗水、耗电)。高效性就体现在这多个目标的平衡上。
以下是整个设计流程的全景图,它展示了从需求分析到最终验证的完整决策路径:
二、 分步设计详解
这是过滤器设计的灵魂,直接决定了过滤效果。
滤料选择原则:
机械强度:高磨损率(莫氏硬度),避免反洗时破碎产生粉末。
化学稳定性:耐腐蚀,不溶于水,不影响出水水质。
颗粒形状:优先选用接近球形的颗粒,孔隙率大,截污能力强。
成本:来源稳定,价格经济。最常用的组合是无烟煤 + 石英砂。
级配设计(实现“理想滤层”):
无烟煤 (Anthracite):厚度 0.8-1.2m,粒径 0.8-1.6mm (密度 ~1.6 g/cm³)。负责拦截较大悬浮物。
石英砂 (Quartz Sand):厚度 0.4-0.8m,粒径 0.5-1.2mm (密度 ~2.6 g/cm³)。负责精过滤。
磁铁矿/石榴石 (Garnet):厚度 0.2-0.4m,粒径 0.2-0.5mm (密度 ~4.2 g/cm³)。形成最致密过滤层,防止漏料。
承托层 (Gravel Support):厚度 0.2-0.3m,卵石粒径从 2-4mm 到 16-32mm 分层铺垫。
密度:自上而下,滤料密度递增。
粒径:自上而下,滤料粒径递减。
典型配置(自上而下):
设计流速 (Filtration Velocity):8 - 15 m/h。
抉择:低流速(8-10 m/h) 出水水质更好,周期更长,但设备投资大。高流速(12-15 m/h) 设备投资小,但出水水质可能稍差,压差增长快,反洗频繁。推荐设计值为 10-12 m/h。
计算公式:单罐处理水量 Q (m³/h) = 过滤流速 (m/h) × 罐体截面积 (m²)
罐体尺寸:
根据处理总量确定罐体数量(通常至少2台,一用一备或并列运行)。
由单个罐体的处理水量Q和选定流速,反算出罐体截面积,从而确定直径。
高度:滤层总高 + 反洗膨胀高度(~50%滤层高) + 上部清水区(~0.5m) + 底部布水区。总罐体高度通常不低于1.8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