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处理设备不出水是较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,其成因复杂多样。管道堵塞是引发不出水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水中富含各类杂质,如泥沙、铁锈、微生物及其残骸等,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杂质极易在管道内壁沉积附着,逐渐缩小水流通道,最终致使管道完全堵塞。在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处理系统里,每逢雨季,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涌入,若预处理环节的滤网未能有效拦截,泥沙便会在后续管道堆积,严重阻碍水流。
水泵故障同样不容忽视。水泵作为水流动的核心动力源,一旦出现问题,水的输送便会戛然而止。泵轴磨损是常见故障形式,长期运转下,泵轴与轴承摩擦,表面磨损加剧,导致水泵转动失衡,效率骤降甚至无法转动;电机故障也时有发生,可能是电机绕组烧毁,这往往由过载、短路或长时间运行散热不良引发,使电机丧失动力输出;轴承损坏则会造成水泵运转时剧烈振动,不仅影响水泵自身寿命,更会阻碍正常输水。
水源问题也可能导致设备不出水。水源干涸或供水不足,会使设备无水可处理;水压过低,无法满足设备启动压力需求,水无法被正常吸入设备;水质恶化,水中有害物质超出设备处理能力,造成关键部件如膜组件、滤芯迅速污堵,同样会引发不出水现象。
面对设备不出水状况,需冷静排查。首先,检查管道,通过分段拆卸,查看各段内部是否存在杂质淤积,若有,可用高压水枪冲洗或机械清理工具疏通;对于水泵,拆解检查泵轴、电机、轴承等部件,泵轴磨损可修复或更换,电机故障需专业维修或更换新电机,轴承损坏应及时换新;针对水源问题,若为水源干涸或供水不足,需及时寻找备用水源或与供水部门沟通协调,水压过低可增设增压泵,水质恶化则强化预处理环节,或调整设备处理工艺参数。
水质异常是水处理设备运行过程中另一核心问题,严重影响处理后水的可用性。药剂投加不当常常是水质异常的诱因。在絮凝沉淀环节,若絮凝剂投加量不足,水中悬浮颗粒难以充分凝聚沉降,导致出水浑浊,悬浮物超标;反之,投加过量,残留的絮凝剂又会使水体化学性质改变,可能造成后续膜处理环节的膜污染。
过滤介质污染对水质影响显著。砂滤器中的石英砂,长时间过滤后,表面会覆盖大量杂质,形成污垢层,不仅降低过滤效率,还可能滋生细菌,使过滤后的水细菌含量超标;活性炭过滤器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,无法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、余氯等,甚至会向水中释放已吸附物质,引发水质异味、色度升高等问题。
膜组件作为深度净化的关键,其运行状态直接关乎水质。反渗透膜、超滤膜等若出现破损,会导致未处理的原水直接混入产水,使产水的电导率、硬度、微生物等指标全面恶化;膜表面结垢,水中钙、镁等离子在膜面沉积,降低膜的透水性能与脱盐率,影响水质;微生物在膜组件滋生繁殖,形成生物膜,不仅堵塞膜孔,还会分泌胞外聚合物,进一步恶化水质。
当遭遇水质异常,需精准施策。针对药剂投加问题,应依据水质实时监测数据,科学调整投加量,安装在线监测仪表,实时反馈水质变化,联动控制药剂投加系统;过滤介质方面,定期反冲洗砂滤器、更换活性炭,依据水质污染程度与过滤介质性能衰减状况,制定合理的维护周期;膜组件维护更为关键,定期化学清洗,依据膜污染类型选择适配清洗剂,如柠檬酸用于去除无机垢,氢氧化钠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液用于清除有机污染与生物膜,同时,加强日常运行参数监测,一旦发现膜性能指标下降,及时排查修复或更换膜组件。
水处理设备运行时产生异常噪音,不仅干扰周边环境,还预示着设备内部潜在故障。泵轴磨损是噪音源头之一,磨损后的泵轴在高速旋转时,与轴承配合失衡,产生周期性振动,进而辐射出强烈噪音,且随着磨损加剧,噪音愈发尖锐刺耳;电机故障也会引发噪音异常,电机轴承缺油,滚动体与滚道间干摩擦,产生高频噪音,同时伴有轴承温度升高现象,若电机绕组绝缘损坏,发生局部短路,会使电机电流增大,电磁力失衡,引发剧烈振动与低沉嗡嗡声;轴承损坏同样不容忽视,轴承滚珠破碎、内外圈开裂等,会让水泵运转瞬间失稳,产生强烈冲击噪音,严重时可导致水泵停机。
当设备出现噪音异常,应迅速排查解决。对于泵轴磨损,停机拆解,测量磨损程度,轻度磨损可采用电刷镀、堆焊等工艺修复,磨损严重则需更换新泵轴;电机轴承缺油,及时补充润滑脂,选用耐高温、抗磨损的优质润滑脂,按规定量加注,若轴承损坏,整体更换同型号轴承,安装时注意调整游隙;电机绕组故障需专业维修,重新绕制绕组,做好绝缘处理,安装后进行电气性能测试,确保电机正常运行。同时,在日常维护中,定期检查设备各部件润滑状态、磨损情况,建立设备运行噪声监测档案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趋势,提前预防故障。
水处理设备漏水或渗液若不及时处理,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,还可能侵蚀周边设备、污染环境,甚至引发电气故障,危及设备安全运行。管道接头松动是常见漏水原因,设备运行中的振动、温度变化以及安装初期的紧固不足,都可能使接头螺母松动,密封垫片受压不均或移位,导致连接处出现缝隙,水由此渗出;管道腐蚀穿孔也是漏水的重要因素,尤其在处理酸碱腐蚀性较强的水质时,若管道材质选型不当或防腐措施不力,内壁会逐渐被腐蚀,形成孔洞,引发漏水;阀门密封失效同样不容忽视,阀门阀芯与阀座长期摩擦磨损,密封面出现划痕、凹陷,无法紧密贴合,或者密封橡胶老化、硬化、龟裂,失去弹性,致使阀门关闭不严,产生泄漏。
面对漏水或渗液问题,应细致排查修复。检查管道接头时,先用肉眼观察外观有无水渍、滴水迹象,对于轻微松动,可用扳手均匀紧固螺母,确保密封垫片平整贴合,若垫片老化损坏,及时更换同规格耐温、耐压、耐腐蚀的垫片;针对管道腐蚀,定期巡检,发现管壁变色、变薄等初期腐蚀迹象,及时更换腐蚀段管道,对于腐蚀性强的工况,优先选用不锈钢、塑料等耐腐蚀管材,并做好管道内外防腐处理,如涂覆防腐漆、内衬防腐材料;阀门方面,若密封面磨损,视情况研磨修复或更换阀芯、阀座,密封橡胶老化则更换新密封件,安装后进行密封性测试,确保无泄漏。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,严格把控管道连接质量、阀门安装精度,做好管道系统压力测试与保压试验,从源头预防漏水渗液问题。
水处理设备的电器系统故障排查修复,对设备持续稳定运行至关重要。电路连接不良是常见故障隐患,接线端子松动、氧化锈蚀,会使接触电阻增大,引发线路发热、电压降升高,导致设备供电不足,运行异常,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打火现象,损坏电气元件;控制系统故障同样棘手,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程序出错、死机,会使设备控制逻辑混乱,无法按预设流程运行,触摸屏操作失灵、显示异常,影响人机交互,阻碍设备参数调整与监控;传感器故障不容忽视,压力传感器、液位传感器、水质监测传感器等若出现偏差或失效,会向控制系统反馈错误信号,致使设备误动作或无法正常启停,如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准,可能导致水泵过载或空转,影响设备寿命与处理效果。
检修电器故障时,需遵循严谨步骤。排查电路连接问题,首先切断电源,用螺丝刀紧固接线端子,去除氧化层,必要时涂抹导电膏,增强导电性,同时检查线路绝缘有无破损、短路现象,及时修复或更换受损线路;对于控制系统故障,若 PLC 程序出错,备份程序后重新下载,排查程序中逻辑错误与异常指令,触摸屏故障可检查连接线缆是否松动、损坏,尝试重启或更新驱动程序,若硬件损坏,及时更换;传感器检修时,使用标准校验仪器对其校准,对比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,超出允许范围则调整或更换传感器,如压力传感器可通过压力发生器校验,水质传感器依据标准溶液校准。日常维护中,定期清洁电气控制柜、检查线路连接、备份控制系统程序、校准传感器,确保电器系统稳定可靠。